汪精衛詩魂重現舞台 國光劇團推出跨界新作《精衛》

國光劇團的跨界新作《精衛》將於4月26日至27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場上演,這不僅是一場戲劇表演,更是一場詩意與歷史的深度對話。這部作品以京劇結合現代舞,透過神話與歷史的交織,重新審視20世紀初的歷史人物汪精衛。該劇由藝術總監王安祈編劇,賴翃中負責編舞,並由戴君芳導演,這些藝術家的共同努力,將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。

《精衛》靈感來自《山海經》中不懈填海的精衛鳥,這隻神話中的鳥象徵著無畏與堅持,而在現實中,汪精衛以「精衛」自許,試圖以詩魂填補國難。在劇中,黃宇琳飾演的精衛鳥在神話世界中展開一段追尋旅程,與李家德飾演的汪精衛的詩魂相遇,兩者在海天交界處展開一場靈魂對話。汪精衛在歷史中或許是個具爭議的人物,但在這場精神之旅中,他被描繪成一位懷抱理想、面臨抉擇而靈魂破碎的詩人,這一形象超越了歷史上「漢奸」或「烈士」的簡單標籤。

本劇不僅引用汪精衛的詩作,還由國光崑曲名家溫宇航擔任詩魂吟唱,讓觀眾透過聲音深入汪精衛的內心世界。這不僅是一次對汪精衛詩作的重新審視,也是一次對其複雜內心的探索。劇中沒有以寫實方式重述汪精衛的生平,而是透過神話鳥的視角,展現他如何在詩人、烈士與政治家的角色間掙扎。這樣的框架使得服裝設計與舞蹈道具也突破傳統,李家德飾演的汪精衛及舞者們身著特製的「水墨風靠」,象徵其詩人本色,舞台上長槍揮舞則象徵內心的掙扎。

汪精衛的詩句如「銜石成痴絕,滄波萬里愁」等,被搬上舞台,不是為了洗白或翻案,而是試圖喚回一段被塵封的抒情經驗。在動盪的時代裡,每個選擇背後都有難以言說的痛與夢,這正是《精衛》希望透過戲曲、舞蹈與詩歌的融合,探問人物內心的初衷。這些決定是為百姓還是為權力,是大義還是私心,這些問題在劇場中得以展現與傾聽。

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,《精衛》挑戰未知疆界,京劇與現代舞蹈的交織將帶來截然不同的肢體語彙,交織對話、相互輝映。這部作品以舞劇、京劇、詩劇三重維度呈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,觀眾將在這場想像與詩意交織的旅程中,重新思索歷史的真實與精衛的多重聲音。

李家德飾演的汪精衛以「精衛」自許,試圖以詩魂填補國難。(國光劇團提供)